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七十年,既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如果用来打一场战争,这段时间听起来就显得有些离谱。然而,隋唐两朝偏偏真的做到了,他们的目标正是位于辽东半岛的高句丽。两国出征高句丽,虽是气吞山河,然而战果却让人心生疑问。究竟这场历时半个世纪的战争背后隐藏了什么帝国的执念,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这场看似理性的出兵决策背后,往往也充满了一些偏执与任性。隋文帝杨坚显然是一个尽力扮演好“皇帝”的角色,整顿吏治、推行科举、修建大运河,同时统一南北朝,他的帝王履历表相当出色。可是,当他步入晚年时,还是忍不住被一股“去邻国打打”的冲动所驱使。高句丽便成为了他野心释放的首个目标。
展开剩余84%时光回到公元598年,高句丽的新王荣留王刚刚登基,然而,边境的张将军却不按常理出牌,突然率兵攻向隋朝在辽西的防线。以为这不过是常见的边境摩擦,但隋文帝却没有轻视,他深感不安,并迅速调集三十万大军,阵容空前,准备一举解决问题。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看似不该发生。隋朝刚刚完成了统一,国内还在进行诸多重建;而辽东的地形对于中原军队来说非常不利,山路蜿蜒复杂,仿佛迷宫一般,作战难度极大。更不幸的是,尽管高句丽的国力有限,但在山地作战和游击战方面,他们堪称专家,战术十分高明。
此外,朝鲜半岛的气候也让隋军措手不及。刚刚登陆时,海风刮得部队找不着北,甚至有几万兵员在海上翻船淹死,尸体都找不回来。与此同时,陆地上的问题也一波接一波。粮草供应成为致命难题,从中原运送过来的物资不仅历经山路崎岖,最终只能凭着勉力送进营地,导致士兵不是冻死就是饿死。高句丽则巧妙地隐藏在山中,等待敌人疲惫后再进行突然袭击。这种灵活的游击战术,正好能有效制约隋朝军队那种庞大且缓慢的“仪仗队式”行军方式。最终,隋军在连续三个月的苦战后,士气崩溃,很多士兵开始逃跑。隋文帝看到形势不妙,急忙下令撤军,但此时的部队已经四分五裂,回来的将领一个个面色沉痛。
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隋文帝决定不再亲自征战东北。历史上写得很客气,称他“知兵非久事”,意思是他在战争的惨败中认识到:东北的战事,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然而,尽管失败,隋朝也从这场战争中种下了一个“帝国心病”,高句丽成了必须解决的“心头病”。
与此同时,高句丽则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小国也能撼动帝国,只要在地利和兵法上占有优势,采取游击战术,就能对抗强大的敌人。此后,高句丽的战略变得更加明确——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采用疲劳战术,通过不断骚扰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简而言之,隋文帝的辽东出征其实是一场典型的“以小搏大”的冒险,而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且血本无归。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位。提到隋炀帝,人们通常会想到他的“暴政”,如修大运河、南巡等,或是那句“炀帝亡国”的警世名言。然而,许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隋炀帝将征伐高句丽视为自己朝廷的重中之重,他不光是“试水”,而是将大规模战争推向了极致,甚至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出征发生在612年。这场战争动员了惊人的113万人,包括士兵、工匠、民伕和各类后勤人员。隋炀帝命令从大运河调兵运粮,京杭运河和永济渠也因此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场战争规模庞大,号称百万大军压境,场面气吞山河,可问题是:兵多粮足就能赢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隋军一路推进至鸭绿江,建立了前线营地,接着又遇到了熟悉的难题:地形复杂、补给线受阻、士气低落。更糟糕的是,军队过于庞大,补给线拉得如同橡皮筋,既无法迅速推进,也无法及时撤退。高句丽军则依旧占据地势较高的山地,隋军每次冲锋都像迷失在迷宫中,战斗几乎无法进行。
最尴尬的是,隋军几乎没有一次正面交锋的机会。他们绕了很久到达平壤城外,结果因连日的暴雨,补给吃光,士兵疲惫,甚至连平壤城的影子都没见着。最终,隋军大部分死于战壕内,不是被敌人击败,而是因饥饿和疲劳而丧命。
至于最后一击则发生在614年,隋炀帝的第四次亲征。虽然形式上有些许胜利,拿下了几座边城,甚至高句丽主动来求和,但此时隋朝的财政和兵力已经消耗殆尽,再也无法发动更多的进攻。这几次征伐消耗了超过300万的人力和数百万石粮草,连运输桥梁、船只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未能如期完成,隋朝国力几乎被榨干。结果是:民怨四起,反抗声不断,原本盛大的帝国机器开始步入崩溃。高句丽没有灭亡,隋朝却先行崩塌。
从这个角度看,隋炀帝并非愚蠢,而是过于执着。他把一场注定要依靠“谋略”取胜的战争,演变成了一场“人海战术”的失败尝试。高句丽就像一座坚固的山城,而隋军不过是去拿鸡蛋去碰石头,这样的战争注定以拖死自己为结局。
随着时间进入唐朝,唐朝对高句丽的征伐进入了新的阶段。表面上看似继续重复着隋朝的“旧病”,但实际上战术和战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唐朝的耐心和智慧开始逐渐显现。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