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原本手握强大资源和有利局势的人,最后却未能善终,其中的吴三桂、李自成、袁世凯等常被后人提及。李密这一名字,常常在这样的讨论中被忽略,尽管他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
李密在隋末这段动荡时期,曾一度无限接近皇位。如果比较起义初期的起点,他所拥有的优势实际上超过李渊。事实上,他堪称当时农民起义领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只可惜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最终未能成功登顶。
隋文帝杨坚能迅速夺取皇位,这一点在历史记载中并不罕见。他在即位过程中几乎未遭遇重大阻力,而权倾朝野的关陇贵族集团无疑是背后的关键推手。正因为隋朝的建国看似过于顺利,也让许多人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在这种氛围下,“既然杨坚可以,我为何不能?”成为许多有权有势者的共同念头。关陇集团中成员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不仅握有军权,还拥有较高的地位。往往,当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异心便悄然滋生。加之隋炀帝晚年与父亲一样,多疑善忌,政局不稳愈加激发了朝臣们的反感和不满。
随着隋炀帝统治进入后期,政局更为动荡,不少人已然按捺不住,渴望推翻隋朝,觊觎那无人不仰望的至尊之位。其中,杨玄感尤为急切。他早已对隋炀帝怨愤不已,很快动起了兵变的念头,并打算拥立秦王杨浩。
值得注意的是,杨玄感起兵之时,朝堂之上尚未陷入全面混乱。其叔劝他静待时机,认为虽然民间疾苦确实加重,但因开皇年间政治清明,其影响依然深远,隋炀帝尚未彻底失去民心。杨玄感当时亦非盲动,选择了等待。数年后,他自认机遇已至,才发起兵变。
李密与杨玄感交情深厚。当天下动荡已成大势,李密迅速投身杨玄感阵营,成为谋士。当时的他果断进取,极富远见和能力,这也是后人多为他的失败深表惋惜的重要原因。
杨玄感出身高门望族,智慧谋略自非常人可比,加之掌控着十数万精兵。李密为其奉上的三计上策、用兵幽州,席卷辽东,静待时局变迁;中策,夺据关中,占据有利地势,以图后进;下策,则是直接攻打近在咫尺的洛阳。洛阳虽近,却守军强悍,胜负难料。杨玄感选择了最稳妥的下策,却由此落败。杨玄感兵败后,李密投向瓦岗寨。
彼时的瓦岗寨,为群雄中最富实力的一支。李密加盟,令组织声望再上一层楼。他出身高贵,无论视野还是号召力,都远超普通起义将领。李密到来不久,便迅速整合了周边小股势力,使瓦岗寨声势鼎盛。
从西汉时起,世家门阀对政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晋朝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正是实力分布的真实写照。隋朝建立,同样离不开门阀贵族的支持。虽然李密影响力不及李渊,但家世背景与政治资源依旧不可小觑。
李密在瓦岗寨的突出表现很快显现帮助攻占了洛口仓,获得巨量粮食。众所周知,隋朝经济富足,甚至唐太宗贞观年间都难以望其项背。李密并未据粮自用,反而全部分派给百姓,极大笼络了民心。一时间,瓦岗寨声望超过了朝廷,全国各地的壮士纷纷慕名而来。瓦岗寨人数由最初十几万,瞬间增至三十万,成为全国最强起义军。
在军事方面,李密同样表现突出。与张须陀交锋时,他亲自设伏,成功挫败强敌。而这一切,使他在瓦岗寨内部威望日隆,成为实际上的领袖。虽然不是名义上的首领,但地位已无异。对此,原首领翟让顺势将权力交予李密。
李密命运的转折点,恰恰出现在此刻。他最终杀死翟让,这成为其人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名义上的权力已经收入囊中,他依旧难以完全信任原先的瓦岗寨骨干。为消除隐患,他竟在庆功宴中除掉翟让。许多早期追随翟让的旧部,对此极为失望和愤怒。这一举动,埋下了将来失败的根源。
李密自知杀翟让影响深远,试图通过邀请旧部立功、重赏以收买人心,同时也安排心腹掌控要职。然这种做法只能维持表面上的稳定,士兵、将领对他始终心存疑虑,缺乏真正的忠诚。
就在这个微妙时刻,李密做出了关键性战略失误。胜利冲昏头脑的他,忽视了历史给出的教训,再次发起对洛阳的进攻。而洛阳的守将王世充,防守能力极强。李密的一意孤行,使得部下的最大不满被彻底激发。部分重要将领,譬如单雄信,直接与他分道扬镳。
更为致命的是,在与王世充拉锯的李渊已悄然占领长安,奠定了新王朝的根基。如果李密当时能先取长安,历史很可能就此改写。遗憾的是,野心与短视最终葬送了大好局面。在王世充的顽强抵抗下,李密溃败不堪。
后人李密的失败,归因众多,其中性格上的自信与猜忌,缺乏坚定的战略眼光和持之以恒的定力,无疑是致命之处。他也成为“好牌打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之一。
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