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西行的故事因《西游记》而家喻户晓,成为千古传奇。然而,早在玄奘之前的200多年,东晋高僧法显已完成了一段更为艰险的取经壮举。这位65岁高龄踏上征途的老者,不仅是中国第一位成功西行取经并归国的僧人,更是横跨中亚、南亚的伟大旅行家,他的《佛国记》至今仍是解读古代世界的珍贵钥匙。
花甲西行:为求戒律踏遍万水千山
法显(约337-422年),生于山西襄垣(一说襄汾),3岁剃度出家,20岁受具足戒。晚年目睹中土佛教戒律残缺、僧团混乱,年过花甲的他毅然立下宏愿:西行求取完整律典,规范僧团修行。公元399年,65岁的法显告别故土,踏上了求法之路,往返14年,途经30余国。
与玄奘的旅程不同,法显的西行充满孤勇:陆路西行时,他与同伴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寒风彻骨,积雪封山”的帕米尔高原挣扎前行;同伴或病逝、或留居异国,最终只剩他一人坚持到底。年过七旬时,他仍在印度学习梵文、抄写贝叶经,而后乘商船渡海归国,在惊涛骇浪中漂流至印尼,九死一生才重返故土。这份以垂暮之年践行的执着,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信仰史诗。
《佛国记》:万言书里的千秋风土
展开剩余63%归国后,法显将旅途见闻整理成《佛国记》。这部万余字的著作,字字珠玑:它记录了西域诸国的市井风貌,成为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一手资料;描绘了印度佛教的兴衰,如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已成“空城荒丘”的苍凉;更详细记载了从斯里兰卡航海归国时遭遇风暴的经历,其航线细节甚至让后世学者推测他可能早于哥伦布千年接触美洲大陆。这部著作的价值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梁启超称其为“国人赴印第一记”,印度学者恩·克·辛哈更直言:“若无法显与玄奘的记载,重建印度古代历史几乎无从谈起。”
法显的遗产,远不只于带回的律典。他以高龄求法的坚韧,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生命力量——80岁时仍伏案翻译佛经,直至圆寂;他的旅程比郑和下西洋早1000年,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最早桥梁;而他仅凭个人信念而非官方支持,在九死一生中坚守初心的纯粹,更显难能可贵。鲁迅曾手抄《法显传》,并盛赞他是“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这份赞誉,道出了法显精神跨越千年的共鸣。
精神丰碑:超越时代的文化使者
如今,法显的知名度远不及玄奘,或许因他的故事缺少《西游记》式的文学渲染,或许因他本人低调务实的性格。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法显作为古代丝路先驱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广播剧、纪录片、学术研究逐渐增多。
2023年,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和西安翻译学院共同合作,特邀我国著名作家李强教授编写创作《丝路传奇之法显西行》(后改为《法显丝路行》)分别以长篇小说、20集大型历史广播剧《法显西行》形式出版、播出。国家一级编剧刘嘉军担任编剧,艺术总监张熔,出品人裴建平,该广播剧在央广网、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平台播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广播剧、纪录片相继问世,学术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人开始读懂这位老者的伟大。
从65岁西行到80岁译经,法显用15年光阴证明:年龄从不是梦想的枷锁,信念足以跨越山海。当我们回望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不应忘记,在玄奘之前,曾有一位老人,用脚步丈量过文明的边界,用生命点燃过信仰的灯火。他的故事,是时候被更多人铭记了。
□张熔
(责编:刘洋)
发布于:山西省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