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一些外国朋友也参与其中,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要数朝鲜的朋友了。
在1933年,中央苏区有一位名叫杨林的朝鲜军人,他担任了红一军团参谋长的职务,成为红军历史上职位最高的朝鲜籍中共成员和中国军人。
那么这位杨林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他后来的革命生涯是怎样的呢?
1919年春天,在朝鲜平安北道的一条街上,21岁的杨林加入了一群抗议的人群中,手里举着旗帜,大声呼喊着争取民族自由的口号。
日军的枪响打破了宁静的天空,杨林的父亲在那次残酷的镇压中倒下了,杨林也因此成了被追捕的人。
带着失去父亲的伤痛,他离开了家乡,前往中国延边,背后是满目疮痍的故乡,面前则是充满未知的生活。
杨林到了中国的延边地区后,很快就开始参与抗日活动。
1919年,他进了朝鲜的一个反日团体办的武官学校,学了军事战术。几个月后,因为他表现很好,就被提拔为教员。1920年2月,他被调到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的一个朝鲜族反日军事学校当教官,教战术和作战技巧,培养反日的武装力量。
同年10月,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珲春事件”,出动上万军队侵入延边地区,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了残忍的“讨伐”。面对日军的入侵,杨林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他无力阻止敌人侵犯自己的家乡。在延边地区已有一定抗日力量的基础上,他决定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
不久之后,杨林和那些反日军事学校的师生们加入了反日武装队伍,他们转移到了和龙县青山里的白云坪,准备对抗敌人。
不久后,杨林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有组织的抗日战斗。
1920年10月20日的早晨,杨林带领一个连的队伍,在青山里的山沟前布下了埋伏,与左右两边的600多名抗日战士一起作战。
他们借助高山密林的地形优势,设置了超过600支步枪、六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形成了强大的火力网。当时,有一千多名日军由一名少佐带领,沿着狭窄的小路走进了杨林等人设下的埋伏圈。杨林迅速下达了开火命令,密集的火力让敌人措手不及,一个多小时就消灭了大部分敌人。
杨林在突击结束后没有停留,立刻指挥部队快速撤离。这一举动引诱南北两路的日军互相攻击,导致数百人伤亡。这次战斗中,日军的加纳联队长和900多名士兵被击毙,极大地提升了延边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
这次突然的行动让日本人不得不承认遭受了重大损失,他们对外公布的数字是:
加纳联队有一个人联队长、两个人大队长、五个人中队长和九个人小队长牺牲了,还有九百多名下士和普通士兵也牺牲了。
这次在青山里的战役,是杨林在中国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次的埋伏彻底展示了他出色的战术思维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那时,日军显然已经被军国主义的狂热所控制。在青山里的战斗结束后,日军的报复行动更加疯狂,他们烧毁了延边地区上百个村庄,杀害了数千无辜百姓。这种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使得许多反日团体的领导人不得不逃往苏联,朝鲜族的反日运动因此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杨林意识到,要解放朝鲜人民,必须与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尽管他是朝鲜人,但他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踏上了一条更为广阔的斗争之路。
1924年春天,杨林从云南讲武堂顺利毕业。尽管学校极力挽留,他还是决定离开,前往广州加入到那个充满激情的革命大家庭中。他带着自己的毕业证书,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并在那里担任了一名负责军事训练的年轻干部。
杨林经常听周恩来讲解政治,思想慢慢从三民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开始积极接触共产党人士。1925年1月,他在黄埔军校第三期担任学生队第四队的上尉队长,并加入了以共产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同年2月,他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到了6月,杨林随军返回广州,平定了杨希闵和刘震寰的叛乱。在战斗中,杨林表现得机智勇敢,毫不畏惧,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政治方面,杨林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学校里,他坚决对抗反对派,严格遵循共产党的指导,表现出一名革命战士应有的责任。同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技术辅导老师。
1925年11月,杨林被调到叶挺独立团当第三营的营长,和第一营的营长周士第、第二营的营长许继慎一起战斗。周士第和许继慎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领导人。尽管杨林是朝鲜人,但在共产党里,他的地位也很高。
在军事训练中,他非常认真负责,不仅关注士兵的军事技能训练,还特别重视他们的政治教育。他发现有些士兵用了假名字和假的家乡,于是和营党小组一起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加强了队伍内部的团结。
后来,他参与了镇压反动地主的行动,领导农民向地主索赔损失,要求减少地租和利息,以此来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尽管是一名军官,杨林仍然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并教他们唱国民革命军的军歌,因此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当地农民听说他是朝鲜人,都送来了鸡蛋和鸭蛋,表示对他尊敬。1926年4月,他被调回黄埔军校,担任军事技术主任教官,继续培养革命人才,为北伐战争做准备。
1927年8月,杨林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的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军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还学到了现代军事战术,眼界大开。
1930年夏天,他完成学业回到祖国,中央军委指派他去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担任省委军委书记,再次踏上东北的土地。杨林心中充满感慨,他指导各地党组织建立军委,组建工农赤卫队,为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930年8月,杨林来到了东北,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他之后带领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等地的党组织,动员朝鲜族和汉族农民,夺取地主和军警手中的武器,组建了三支工农赤卫队大队。
同年12月,他在延边组织了一万五千名群众参加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会,打击亲日的地主,分发粮食和财物,震慑了亲日的势力,激发了群众的斗志。他还指挥赤卫队攻打珲春北部的反动地主据点,缴获武器装备队伍,并将没收的粮食和财产分给了贫困农民。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杨林又成了满洲省委的军委书记,帮助省委书记罗登贤制定对抗日本的武装计划。他号召各地党组织开展游击战,团结起来抵抗敌人。到了1932年4月,他作为省委的巡视员去了吉林磐石,传达了武装抗日的指示,并帮助磐石中心县委进行抗日斗争。
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指导下,他和李红光、李东光等人一起,组织了蛤蟆河子的农民反抗日本人的暴动,发起了“四三”“五七”反日抗议活动。5月7日,超过4000名朝鲜族和汉族农民高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清除叛徒”,处决了50多名叛徒,拆毁了几里长的吉海铁路,使得日军的列车十多天无法通行。
1932年6月,杨林以磐石县的“打狗队”为班底,组建了满洲工农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也就是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张振国担任队长,杨君武担任政委。
这个团队以河套为基地,分成三个小组进行灵活作战。两个月里,他们进行了六次粮食分配斗争,期间处决了三名恶霸地主,缴获了很多武器,队伍也扩大到了四个中队。
这四个中队后来变成了南满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林是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为东北的抗日斗争带来了新的力量。
可以说,杨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军人,无人能出其右。
1932年夏天,由于杨林在军事指挥上的卓越表现,组织决定把他调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与战争动员委员会的参谋长,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
他帮助周恩来组织群众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组建了10个补充团,训练了2万多名新兵,补充到主力红军中去。
他还组织修建了道路和桥梁,并筹集了60多万元的资金来解决军队的物资问题。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协调后勤事务,为抵抗敌人的进攻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他被调任为总动员武装部的参谋长,并兼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参谋长,继续为苏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1934年1月,杨林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他是仅有的两名外籍委员之一,另一位是越南的洪水。这两位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接见了满洲省委书记何成湘,详细了解了东北的抗战情况。他还提出将杨林的妻子李秋岳调回中央苏区,让这对夫妇能够团聚。然而,由于敌人的封锁,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中央后来打算让他当红军大学的总教官,但他谢绝了这个提议,更愿意专心于前线的作战参谋工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杨林当时的军事能力已经得到了所有红军领导人的肯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杨林作为干部团的一员,担任参谋长职务。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土城战斗和再次攻打遵义等重要战役。
1935年3月,他协助指挥了第三次渡过赤水河的战役,在茅台附近负责警戒和掩护工作。他指挥工兵部队搭建浮桥,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过河。正是由于杨林的指导,我军顺利完成了渡河任务。后来,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工兵连可真有他们的办法。
4月29日,党中央决定抢占绞平渡。杨林率前卫连强行军180里,突袭渡口,活捉了60多个守敌,缴获了渡船。他亲自率领侦察排冲锋,攻占了火焰山隘口和通安镇,以牺牲4人、伤8人的代价消灭了敌方大部分兵力,保障了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军委为此通令嘉奖。
1935年6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杨林被任命为红军学校的特科团参谋长。他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旅程,跟随党中央到达了陕北,完成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同年11月,他被调到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担任参谋长,将中央红军的训练方法带入新部队,受到了官兵们的尊敬和喜爱。
如果杨林在中央红军里继续干下去,将来可能会成为人民解放军里职位最高的朝鲜人。可惜的是,战争总是很残酷的。
很多事不会给他很多时间。
1936年2月,红军按照中央军委的计划,向东渡过黄河。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来到前线指挥。杨林带领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的一个营作为先锋队,负责偷渡的任务。他亲自去查看地形,准备渡船,还计算了渡河的时间。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大约十点钟的时候,他带领队伍悄悄地乘船过河。面对湍急的黄河水和敌人的猛烈射击,他迅速做出决定,指挥大家奋力划船并反击。他们很快成功上了岸。接着,他指挥先锋部队突破了贺家凹村口的敌军暗堡,消灭了一个敌军连队,占领了贺家凹村,为大军过河提供了掩护,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精彩战斗案例。
杨林在战斗中腹部受伤,因为要忍着痛指挥,所以没能及时治疗。整个过程中,他只是一直催促手下别耽误时间,一定要把敌人消灭掉。昏迷时,他还在低声说:
“毛主席过河了吗?”
当他听说大军顺利过了河,脸上露出了笑容。可惜后来因为伤势太重,他不幸牺牲了,年仅36岁。
得知杨林牺牲的消息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感到非常悲痛。杨林不仅是中共的好同志,也是朝鲜人民信赖的朋友。他的付出和事迹表明,在抗日和无产阶级革命中,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杨林将军能继续为新中国战斗,他有可能会被授予开国上将的荣誉;如果他回到朝鲜,也会成为那里的军事领袖。然而,历史无法假设,这位朝鲜籍的将军在中国度过了十几年,书写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