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是中国四大野战军之一,按实力排位在四野和三野之后,管辖着9个军。
这9个军分别是:10军(杜义德)、11军(曾绍山)、12军(王近山)、13军(周希汉)、14军(李成芳)、15军(秦基伟)、16军(尹先炳)、17军(王秉璋)和18军(张国华)。除了尹先炳外,其余8位军长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在二野的副军职中,只有13军副军长陈康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陈康是一位相对低调的将领。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加入了红四方面军,担任过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抗战爆发后,陈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被安排到新四军担任补充营营长。然而,由于张国焘路线的影响,四方面军的干部在新四军中受到了排挤,陈康与陶勇等干部都感到处境艰难,工作中受到许多限制。于是,陈康和其他两位干部商量决定回到原部队,也就是四方面军改编后的129师。 他们悄悄离开新四军,但很快被发现,曾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开小差,因此派人追击。幸运的是,陈康最终成功抵达武汉,转入八路军办事处,再加入129师。这种做法虽然有些不妥,但他也因此被安排到随营学校担任教员,而没有获得更合适的职务。 1940年,385旅的周希汉到随营学校补充干部时,见到了陈康。了解到陈康的情况后,周希汉向陈赓旅长报告。经过审批,陈赓将他调到396旅工作,虽然陈康被告知不能担任主官,只能担任副职,但陈赓并未因此止步。他将陈康安排为副团长,实际上等同于团长职务,只是名义上是副职而已。陈康在386旅表现突出,面对紧急任务,总能圆满完成。很快,他被正式任命为团长、分区副司令员,并临时担任司令员职务。 解放战争期间,陈康与周希汉一同担任旅长,在陈赓的指挥下,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如上党战役、闻夏战役、临浮战役、晋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和淮海战役等。战争结束后,原4纵被分为两部分,分别组建为13军和14军,陈康成为13军的副军长,协助周希汉指挥作战。李成芳担任14军军长。陈赓麾下的将领,像周希汉、李成芳、陈康等,都是能独立作战的骨干人物。由于部队较少,陈康只能担任副军长,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位军长。 在渡江战役后,陈赓指挥13军、14军和15军进行千里追击战,参加了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和滇南战役,作战频率甚至超过了3兵团和5兵团。云南解放后,陈康负责剿匪工作。1952年,周希汉调任海军,陈康接替他成为13军的军长,继续驻防云南。同年,陈康被评为正军级,原因可能是他在陈赓领导下打了多场硬仗。 1955年,云南军区改编为昆明军区,陈康担任副司令员和省军区司令员。在云南工作了20多年后,他被调任兰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1981年,他按照大军区正职待遇离休。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