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小西湖”畔的文化长廊里,皮影戏幕布早已支起。老艺人指尖轻挑竹竿,幕布上“穆桂英”执枪立马、“杨宗保”拱手作揖,光影流转间,角色栩栩如生。
上栗皮影戏表演(梁欣 摄)
前排的孩童踮脚凝视,小手指着幕布叽叽喳喳。后排的老人眯眼浅笑,跟着熟悉的调子轻轻哼唱。“桂英闷坐思往事,自己心里把话言……”
这方寸幕布间,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祖辈相传的文化根脉在乡土间的延续,让在场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文化自信带来的踏实与骄傲。
为展现文明新风进乡村,宣传上栗非遗文化,日前,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村味”大集——2025年江西省“德润赣鄱·红土地上好村晚”省级观摩展演在上栗县泉塘村“小西湖”畔上演。
展开剩余81%19时40分,文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龙狮武术《龙腾狮跃乡村兴》中,少年们腾挪跳跃,刚劲有力的表演点燃全场热情。快板、广场舞、情景歌曲……一幕接着一幕上演,演出了上栗小城的烟火气,道出了乡亲们日子的红火。
丰富多彩“村晚”文艺表演(欧阳林 摄)
在另一侧的非遗展区,文化味儿同样浓郁。傩舞表演者头戴青面獠牙的“开山”面具,踏着铿锵鼓点腾跃翻转,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驱邪纳福的古老祈愿。
上栗傩舞非遗文化表演(梁欣 摄)
随着情节不断推进,舞者来来回回穿插、劈砍,观众目不暇接。就连一开始被傩舞面具吓到的孩子们都看得入神,指着面具上的彩绘纹样小声交流。一旁,牛带茶灯的婉转调子随风飘散,与傩舞鼓点交织,奏响非遗文化的时代新声。
上栗傩舞表演现场,人声鼎沸(梁欣 摄)
据了解,上栗的傩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戏剧舞蹈的“活化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栗傩舞融合了驱邪祈福的仪式元素与娱乐表演,动作富有乐感。上栗傩舞不仅在当地盛行,还在多地展演。近年来,上栗傩舞进入校园传承,确保技艺延续。
“邓大夫的方子实用,孩子们玩拼图还能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接地气!”非遗展区旁的中医夜市同样热闹喧嚣。
老中医的诊台前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或咨询养生方,或讨教常见病调理法。孩子们围在草药拼图旁,在各种中药的辨识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中医夜市人潮涌动(欧阳林 摄)
手工艺区里,孩子们手绘的漆扇上,“小西湖”的碧波、飞鸟跃然纸上,举着扇子奔跑的身影,为湖畔增添了几分灵动。
“村晚”表演现场观众欢声笑语(欧阳林 摄)
回到文艺演出现场,随着《大中国》旋律响起,台下观众忍不住跟着唱,乡土情和家国情混着歌声淌成暖流。
压轴环节,情景歌曲《神州大地红》唱响时,湖心岛夜空升起璀璨焰火。火红牡丹、银色瀑布在天际绽放,倒映在“小西湖”清澈的水面,与湖畔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这场“村晚”就像撒种子,把文化自信、文明理念与家国情怀,悄悄种进了红土地上每个人心里。
烟花在“小西湖”夜空璀璨绽放(梁欣 摄)
烟火渐熄,村民们意犹未尽地往家走,念叨着节目、展示着收获、聊起中医养生。“小西湖”的晚风轻拂,带着文化的芬芳,也带着乡亲们满满的幸福感,飘向更远的地方。
供稿:上栗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