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作鹏将军身形魁梧,着装随性,性格豪迈,言辞直率,胆识过人,因此被誉为“李大胆”;他酒量惊人,因此又被称为“李烧锅”;右眼失明,世人亦称他为“李瞎子”。尽管人生多舛,他却始终保持着傲骨与自负,言语间不时流露出无礼之态。
“我自16岁加入红军,终身投身革命,我的血是红色的,从头到脚都是红色的,甚至我的骨头里也是红色的!”
1995年7月8日,我有幸造访位于山西太原金刚里的李作鹏将军寓所。李将军,江西吉水人士,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自1929年起,他投身于农民起义的洪流。1930年,他加入了红军,从一名战士起步,历经班长、排长等职务,最终在军委机要科担任科员,后晋升为军委二局的参谋、主任参谋、科长,以及参谋处处长的要职。在解放战争期间,李将军担任过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副司令兼主力师师长、军长等关键职务。
在抗日战争的风雨年代,八路军115师勇闯山东梁山,击溃了日军的一个中队。日军因而愤慨至极,集结五千余人发动猛攻。时任师侦察科长的李作鹏受命率领一小股精锐,负责掩护主力安全撤退。就在这时,战场上突然浓烟弥漫,恶臭扑鼻。李作鹏眼前瞬间变得一片昏暗,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战后得知,那是日军投放的毒气弹所致,导致李作鹏不幸失明。在陈光和罗荣桓将军的批准下,他化身为商人,孤身前往北京治疗眼疾。在一所医院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遗憾的是手术并未成功,最终他的右眼失去了光明。
李作鹏嗜酒如命,只要有酒便倾杯畅饮,饮酒必至醉意朦胧。若是无酒可饮,其怒骂更是不留余地。因此,一旦部队缴获美酒,必然首先奉送于将军享用。1946年夏季,东北野战军从四平城败退至吉林舒兰。部队刚刚安营扎寨,李作鹏便与苏静、何敬之等同仁开怀畅饮。林彪目睹此景,勃然大怒,斥责道:“如今战事紧急,你们竟还沉溺于醉生梦死!”话音刚落,他一挥臂,便将酒桌掀翻。当时,李作鹏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前方总部的参谋处处长。
自此,林彪与将军之间产生了不和。不久之后,将军被调离总部,担任一纵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也使得刘亚楼得以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李作鹏,一位才智出众、行事果断的将领,火气虽盛,但思维敏捷。1948年10月24日,遵照林彪的命令,李作鹏率领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从彰武、新立屯转而南下,采取强行军速度,急速奔向台安,旨在拦截廖耀湘兵团的南逃路线。26日凌晨,李将军率领前卫营随四十六团前进,抵达北宁线姚家窝棚时,遭遇敌军。枪炮声瞬间爆发。将军披上大衣,凝神片刻,随即下令停止前进,着手阻击正面敌军。此时,林彪来电指示:“继续前进,切勿与敌纠缠。”李作鹏迅速回电:“此处正是敌军主力所在,我们就在此地发起攻击。”随即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厉家窝棚车站、半拉门、姜屯一线。果然不出所料,廖耀湘已放弃南出营口的计划,决定东撤沈阳,恰逢李将军的阻击。此战,李将军所率的十六师和十八师,成功抵御了三个军的猛烈进攻,为辽沈战役全歼廖耀湘兵团奠定了关键胜利。当时,李作鹏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十六师师长。
李作鹏感慨道,辽西的这场战役实乃惨烈之极,四十三军英勇奋战,竟将九个连队悉数摧毁,每个连队仅剩寥寥七八人,成功阻截了廖耀湘主力部队向沈阳的撤退。然而,电影《大决战》却仅着重描绘了四十军胡家窝棚之战,对四十三军姚家窝棚之战却鲜有提及,实属不公。
1948年,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李作鹏率领的第四十三军勇猛进击,直取广西,在博白一举生擒了白崇禧麾下第三兵团的司令官张淦。李作鹏回忆道:“当时陶铸曾对我说,当张淦被俘的消息传来,林彪激动得欣喜若狂。”
我问李作鹏将军: “《大决战》中的林彪演的如何?”答:“假林彪。”问: “罗荣桓呢?”答: “假罗荣桓。”问: “刘亚楼呢?”答: “假刘亚楼。”又说: “罗荣桓不是那种人,他从来不会抬高自己,贬低林彪。若罗荣桓在世,此片肯定通不过。”李作鹏说,写林彪的书大多数写得不像,只有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好一些。
李作鹏评价林彪时说道:“林彪个性内敛,平日里话不多,然而他的言语总是经过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每言必中肯,一针见血,从不曾有过夸大、虚言、空谈或是套话。”
李作鹏进一步指出,林彪在作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谨慎与细致,同时在决策上则展现出了大胆与果断的风格。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历程中,林彪所做出的两次撤退决策均被证明是正确的。首先,在1945年11月,我军刚入关之际,中央军委指示林彪在锦西发起一次攻势,意图歼灭敌军一两个师。林彪亲自前往上下齐台,实地考察了我军与国民党军的交战情况,鉴于敌方装备优势明显,林彪果断判断不宜正面硬碰硬,于是提出了“忍、等、狠”的战略指导原则,并坚决下令部队实施撤退。另一次则是著名的四平撤退。
1946年5月18日,在四平战役撤退的前夜,林彪表情严肃地召见了李作鹏,问道:“你速往四平东部查看,阵地状况究竟如何?我们能否坚守?”那晚月色明亮,战火逐渐平息。李作鹏立刻赶往塔子山阵地,与一线指挥官会面。他们普遍认为,继续坚守已无可能,再战下去,不仅部队会损失殆尽,而且阵地也将不保。东部阵地一旦失守,西部仍在激战,敌人可能形成合围,西部部队也将面临被围困甚至被全歼的风险。李作鹏立刻向林彪发出急电,表达了他的“停止战斗”的建议。当晚11时,林彪当机立断,下令四平守军全面撤退。
李作鹏曾言,初入关内,毛泽东屡催发起大规模战役,意图在山海关、锦西一带展开决战,以遏制国民党的北进。然而,林彪鉴于战局不利,未向中央汇报,便自行率部撤退。至于四平战役,亦是如此,林彪撤退后,方才向中央汇报:部队已于5月18日撤离四平。历史证明,在这两件事情上,林彪的做法是正确的。在战争年代,下定决心撤退往往比下定决心进攻更为艰难。
陈光师长不幸离世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自此,林彪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东北王”。
1950年7月23日,我国著名将领、曾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代师长,并时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及广州警备区司令的陈光,遭遇突然变故,被依法扣押,随即被开除党籍,所有职务亦被撤销。同年10月,陈光被押解至武汉,并被软禁于中南军区的一座二层楼房之中。经过三年的软禁,这位声名显赫的军事英才,在这座楼房内以自焚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悲剧成为了我军史上的一段惊心动魄的“陈光事件”。
提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陈光事件,李作鹏心中既充满惋惜,又深感懊恼。
将军言道,陈光资历深厚,堪称一员勇猛之将。红军时期,他担任红一军团副军团长,抗日战争中,又历任115师副师长及代师长,始终是林彪的得力助手。在延安时期,他因一桩琐事与林彪发生过争执,由此留下了心结。林彪在陈光一事上显得心胸狭窄,容易记仇。抵达东北后,林彪并未重用陈光,而是安排他在地方部队任职。南迁至广州时,仅任命他为广州警备区司令,职位显然过低。当时,叶剑英担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我则是广东军区的参谋长。
李作鹏指出,当时对陈光采取行动,主要指控他意图叛变,意图逃往台湾。陈光对职务分配的不满确实存在,偶尔表达不满也是事实,但远未达到通敌叛逃的程度。他曾对我坦言,他认为解放海南岛无需动用武力。我询问他有何良策,他回答,他计划与在海南的陈济棠取得联系,鼓动海南岛上的部队起义,条件是赋予他广东军区司令的职位。
“实在遗憾,实在可惜,我对不起陈光!”
为何未阻止林彪起飞?
自国家成立之际,李作鹏同志便身负重任,历任解放军兵团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总参军事训练部部长、海军常务副司令员以及海军第一政治委员等要职。
在“文革”初期,林彪对罗瑞卿进行打击之际,李作鹏亦积极介入其中。
“我们这些人与毛泽东、周恩来一同南征北战,对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四人帮’对我们的感情截然不同,这亦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文革”期间,将军曾目睹林彪激动地拍案痛斥江青:“无名小卒,混账!”
“夜间飞行存在安全隐患。”将军心中暗想,总理对飞行知识可能了解有限,实际上夜间飞行最为安全。因此,当林彪的飞机请求起飞时,李作鹏并未明确反对。第二天,李作鹏向周恩来提交了专门报告,该报告得到了总理的亲自签字认可。
李作鹏曾对我说,那时林彪担任党中央副主席,是法定的接班人,其职位甚至高于周恩来。面对林彪飞机即将起飞的情况,我敢阻止吗?实际上,如果在当天真想阻止林彪的飞机起飞,方法非常简单。当时距离林彪起飞还有两个小时,中央警卫团在北戴河有一个营,只需下令派一辆车在跑道上拦截,事情便解决了。将军如此说,不禁让人心生疑窦。
1996年3月25日,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伍修权老先生。伍老曾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在交谈中,伍老透露,李作鹏在接受审判时,思维依然清晰,对于小事能够坦诚承认,但在涉及重大问题时则显得坚定不移。例如,在1971年9月6日,李作鹏泄露毛主席南巡谈话内容给黄永胜的事件中,他供认不讳,然而他却强调了两点:一是南巡谈话的内容是由刘丰主动告知于他的;二是他在告知黄永胜时,特意叮嘱对方不要将此事透露给吴法宪和叶群。这两点狡辩的意图,显然是为了试图摆脱与林彪密谋陷害毛泽东的干系。
1971年10月,李作鹏因“九一三”事件遭拘押,至1973年,其党籍被开除,同时被剥夺了党内外所有职务。1981年,经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理,他被认定为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主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李作鹏在服刑期间,曾向海军党委写信表示:“除患有心脏病外,身体其余状况良好,或许能享高寿。回忆1971年冬日和1976年,海军曾两次送来衣物、书籍及其他必需品(其中1976年所送衣物已由海军改装),如今这些物品大多破旧不堪,亟待更新。鉴于此,恳请将我个人的物品(包括衣物、用品和文物)全部交由我的子女保管,以便在我有所需求时,他们能够为我提供帮助。同时,我的子女们目前生活困顿,特别是那些尚未就业的,面临的困境尤为严峻。我手中之物,或许能提供一定的救济,以免他们流落街头,造成不良影响。据传闻,我家曾两次遭受抄家,私人物品被一小部分无耻之徒明抢暗夺,损失惨重。对此,我深感愤慨。恳请贵党委进行调查,依照党的政策妥善处理。目前,我的儿子李冰天等人已前来协商此事,期待贵党委的指导。敬礼,祝海军威武。”
“李明,便是心怀光明,不做阴暗之事的人。”
昔日,李作鹏的月生活费不过三百五十余元,与1955年授衔时的收入相仿。他幽默地提及,1955年时,一瓶茅台酒仅需八元,以350元便可购买43瓶;而如今,350元却仅能购得一瓶茅台。将军续道,尽管如此,我对当下的生活已感到满足。我饱餐暖衣,有屋可居,相较于那些已故的烈士,亦比我国众多农民的生活条件优越许多。楼下邻居家那位工厂干部,夫妻两人的月工资总和还不到400元,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
林月琴,罗荣桓的遗孀,在晚年撰写了三部关于罗帅的著作,并将之呈送给李作鹏审阅。然而,李作鹏却在书中批注:“罗帅堪称卓越的政治家,而非单纯的军事家。在东北战役中,超过九成的战役由林彪指挥。”有消息称,中央军委于1989年宣布了33位军事家名单,罗帅赫然在列。对此,李作鹏辩解称:“诚如实事求是,他堪称政治元帅。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山东担任参谋处处长,许多事务,尤其是军事事务,都是我处理完毕后才向他汇报。在东北,由于他身体状况欠佳,对军事事务的干预并不多。罗帅在四野享有良好声誉,他精通政治工作,待人厚道,具有长者风范。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良好就断言他在所有方面都出色;同样,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方面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他。”
“必须改名才能出版。”将军坚定地回应:“我就是李作鹏,坐不改名,行不改姓。”书商进而提出:“若坚持原名,恐怕只能考虑在国外出版了。”将军则断然表示:“不,我身为中国人,绝不会选择在国外出版。只要国内能够出版,我就绝不将作品流落海外,否则宁愿让它被老鼠啃噬。”书商无奈地摇首离去。
“你所记录的关于我的轶事,或许现时并非适宜公开,出版环境尚未完全开放,或许难以发表。”遗憾的是,将军的担忧不幸成真。2009年1月3日,李作鹏将军离世,新华社破例发布了这一消息,我终于得以将此稿重新整理并呈现。本文的资料主要依据1995年李作鹏将军的口述,以及伍修权、张池明、石冠军、苏烈、李冰天等人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
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