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又到一年暑假时。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手机里的家长群又开始“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了?
各种暑期班的链接、拼团优惠,看得人眼花缭乱,也心里发慌。
好像不给娃报上几个班,这个夏天就虚度了,孩子就要被甩在身后了。
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总在一种无形的焦虑里赛跑,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人生的赛道那么长,真正的终点拼的是什么?
是那几张考卷的分数,还是那些证书奖状?
我见过不少朋友,小时候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一路名校。
但进入社会后,却好像总有点力不从心,要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要么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
反倒是一些小时候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整天捣鼓些花花草草、爱跟人“瞎聊”的同学,后来却混得风生水起。
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韧劲和灵气。
这让我一直在琢磨,到底什么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飞多高的底层能力?
这个暑假,我决定不随大流,不把大林和小罗的时间用课程表填满。
我想陪他们做好下面这三件看似“无用”的小事。
我觉得,这些事里藏着的,才是滋养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1
在烟火气里,养出一个有担当的孩子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家务活都是大人的事。
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人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恰恰是在这些日常的“小麻烦”里生根发芽的。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研究,美国有位教授叫马蒂·罗斯曼,他花了很多年追踪一群人,从他们三四岁一直到二十五六岁。
结果发现,那些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的孩子,长大以后,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里,都要优秀得多。
为什么呢?
因为家务活里藏着大学问。
它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一种家庭责任的启蒙。
当一个孩子知道,这个家不只是爸爸妈妈的,自己也是家里的一份子,需要为这个家出一份力时,他的“主人翁”意识就被唤醒了。
上个周末,我尝试着让六岁的大林参与我们的“家庭大扫除”。
他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整理自己的玩具和绘本。
刚开始,他一百个不乐意,噘着嘴说:“这是妈妈的事。”
我没跟他讲大道理,而示范着帮他把散落的奥特曼一个个捡起来,说:
“你看,奥特曼们也想回家睡觉了,我们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床,好不好?以后你想找他们玩,一叫就能叫出来了。”
他半信半疑地开始动手。
等他把最后一个玩具放进收纳箱,看着整整齐齐的角落,他脸上那种满足感,比考了一百分还要灿烂。
他跑过来抱住我说:“妈妈,原来我自己整理这么厉害!”
那一刻我真的被触动了。
这种由内而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是任何补习班都给不了的。
现在他开始主动要求做一些“工作”,比如吃饭前帮忙摆碗筷,出门前把自己的小水壶装好。
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弄得一团糟,比如把水洒一地,但我都忍住没去批评他。
我知道,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这份担当,将来会迁移到他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让他成为一个靠谱、值得信赖的人。
这难道不比多会几道数学题重要吗?
2
在故事和世界里,喂大一颗好奇心
前阵子,有个教育专家说的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他说,暑假是孩子“自然认知的黄金期”。
细想一下,太对了。
没有了学校固定的课程表,孩子的心是敞开的,他们的眼睛像雷达一样,时刻在探索这个世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的好奇心“添柴加火”。
去年暑假,我发现大林迷上了《昆虫记》。
有一次,我看到他趴在书上,指着蚂蚁的图片问我:“妈妈,法布尔真的能看蚂蚁搬家看三个小时吗?它们不就是一个黑点点吗?”
我当时心里一动,没直接回答他。
过了几天,我带他去了趟郊野公园。
我们真的就在一块草地上,找了个蚂蚁窝,蹲在那儿看。
一开始他很不耐烦,动来动去,可慢慢地,他好像真的看进去了。
他会突然拽着我的袖子,悄声说:
“妈妈快看!那只蚂蚁搬不动,另一只过去帮它了!”
“呀!它们是不是在用触角说话?”
从公园回来,他把那本《昆虫记》又翻了出来,看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认真。
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见识”,不一定非要去多远的地方,看多繁华的风景。
它是在书本知识和真实世界碰撞出火花的那一瞬间,在孩子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里。
就像末代皇帝溥仪,他从小在紫禁城里长大,见过的宝贝数不胜数。
可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不认识田里的庄稼,分不清牛和马。
他的世界很大,但他的见识却很小。
所以,这个暑假,我给大林的“任务”之一,就是带着问题去生活。
我们一起去逛菜市场,不只是买菜,而是去认识各种蔬菜本来的样子,去听小贩们热情的吆喝;
我们一起去图书馆,不只是借书,而是让他像寻宝一样,在书架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个“宝藏”;
下雨后,我们一起去婆婆的菜园踩水,看蚯蚓如何钻出泥土,看水黾如何在水面上“凌波微步”。
当一个孩子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他学习的动力就是内在的,而不是被动的。
他会为了搞懂一个问题,自己去查网络内容、去观察、去思考。
这种主动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硬核”竞争力。
3
在汗水和泥土里,磨砺一颗坚韧的心
现在的孩子,被我们保护得太好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我们总希望他们的人生道路平坦顺遂,没有一点风浪。
可我们忘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经历过摔打的孩子,内心是脆弱的。
运动和户外活动,就是磨砺孩子心性的最佳“训练场”。
大林以前是个有点胆小的孩子,荡秋千不敢荡高,游乐场的攀爬架,看一眼就摇头。
我心里也急,但又不敢硬逼他。
后来,我从他喜欢的奥特曼身上找到了灵感。
我跟他说:“你看,奥特曼打怪兽之前,都要进行艰苦的训练。这个攀爬架,就是你的训练基地,爬上去,你就获得了能量!”
他将信将疑,但还是愿意试一试。
第一次,他爬了两格就滑下来了;
第二次,他手脚并用,样子很笨拙;
第三次、第四次……
我一直在旁边鼓励他,但不伸手去扶。
当他终于爬到顶端,冲我挥手大笑时,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全是自信。
那一刻,我知道,他战胜的不是那个架子,而是心里的恐惧。
哈佛大学有个研究就发现,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认知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奔跑中,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身体;
在摔倒又爬起来的过程中,他懂得了什么叫坚持;
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球、追逐打闹中,他学会了如何合作、如何解决冲突。
这些在汗水和泥土里学到的东西,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教授的。
这种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和从挫折中快速恢复的“心理弹性”,我们称之为“抗挫力”。
一个有抗挫力的孩子,将来面对学业的压力、工作的挑战、人生的起伏,才不会轻易被打垮。
他会像一棵柔韧的小草,狂风暴雨过后,依然能挺直腰杆,向阳而生。
所以,这个暑假,多带孩子去户外跑跑跳跳吧。
让他去流汗,去感受风,去拥抱大自然。
那些看似“浪费”掉的时间,其实都在为他积蓄着一生受用不尽的能量。
4
写在最后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这个未来,不是靠一个个补习班堆砌出来的,也不是靠一张张满分试卷铺就的。
一个有担当、有好奇心、有坚韧内心的孩子,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个夏天,让我们少一些焦虑,多一些陪伴。
一起在厨房里制造一些“小混乱”,一起在书本和自然里探索未知的奇妙,一起在阳光下尽情地奔跑流汗。
把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变成滋养孩子生命底色的养分。
相信我,这些充满爱与欢笑的回忆,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也请把它转给你身边那些正在为孩子暑假焦虑的朋友吧。
让我们一起,给孩子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夏天。
作者:大林小罗,陪你一起育己又育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